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要闻 > > 
「一线调研·致富带头人」马旭:大山里的“养牛专家”
来源: 天眼新闻      时间:2023-08-14 17:23:52

到了35岁,马旭终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。

马旭是威宁自治县双龙镇大地社区村民,自从2018年开始养牛,他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“原来牛要这么养,原来把牛养好了这么挣钱。”

马旭的所有感慨,源于银行卡上不断上涨的数字——从最开始的一窍不通,到现在的养牛大户,马旭用了5年时间。这5年,他通过不断学习,养牛头数从最初4头增加到112头,年收入也从最初的几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0万元。


【资料图】

没有多少文化,年轻时的马旭曾辗转沿海城市务工,工地干过、当过保安、进过厂房……对于马旭来说,频繁的变动,改变的只是工作的方式,不变的是微薄的收入,那时月工资几千块的他从未想过年收入百万元是什么感觉,“想都不敢想。”

日复一日的流水线工作,以及一个人在外奔波的苦楚让马旭感到厌倦。恰逢此时,双龙镇党委在全镇大力推广牛产业,借助金融助理政策优势,以贴息贷款的方式支持村民贷款养牛,当时已有不少村民通过养牛增收致富。观望许久,马旭认为养牛确实“有利可图”,便果断回了家。

马旭展示自己的学习工具书(牟元媛/摄)

回家后,他向银行贷了点款,加上手里的积蓄一口气买了4头牛。

“加上买草料的钱,当时投资垫本差不多10万块。”这么一大笔投入让马旭的心发虚,“养不好的话,10万块就打水漂了。”

经过一年的精心喂养,2019年4头牛转手卖出去,马旭小赚了一笔。

“比打工划算多了。”拿着赚得的几万块钱,马旭扩大了养殖规模。

然而,规模扩大了,问题也接踵而至。有的牛不吃草,有的牛爱生病,有的牛喂不肥……马旭寻思着,按照原来的老路子行不通了,必须抓紧学习科学喂养。看书、刷视频……马旭越学越觉得自己“孤陋寡闻”。为进一步给自己“充电”,养出膘肥体壮又“抢手”的牛,马旭自费前往宁夏拜师取经。经过两个月的认真学习,马旭厘清了很多养牛中遇到的难题,然后信心满满地回到了家乡。

学成归来,马旭养牛越养越有心得,经他手喂养的牛,不仅不爱生病,而且体重增长很快,平均每头牛每个月能增加100斤体重,其中公牛一年下来体重能达到1500斤的极限。

科学的喂养方式,让马旭养出的牛品质上乘,出肉率极高,深受市场欢迎,“入秋天气转凉,广东潮汕的火锅店迎来旺季,来我这里购牛的客商络绎不绝,牛价又涨了不少。”

随着养殖规模扩大,马旭的弟弟一家也参与到养殖场的经营中来,人手不够,他又以每年7万元的工资聘请了隔壁高山社区的2个村民参与管理。

除了关注自身发展,马旭也经常为养牛的村民排忧解难。

今年3月中旬,村民马洪志养的牛好几天没吃草,急得他睡不着觉,晚上要起来好几次看牛,担心它有个 “三长两短”。到第五天,牛仍然不吃草,马洪志坐不住了,跑来找马旭帮忙。

到马洪志家,马旭看到牛肚子很鼓,按上去很硬,问了最近吃的东西后,立马判断,牛是“消化不良”而引起的胃胀和厌食。

“别急,先喂点酵母培养物,暂时断食断水,待胃里的气体排出,摸上去是软的,再喂食干草。”马旭经验老到地说。

按照马旭的指导操作,半个月后牛痊愈了,马洪志喜上眉梢:“给牛看病还得是马旭,我家这牛现在吃草吃得可好了。”

“这些年来,马旭已经帮助不少养牛的村民解决牛身上的疑难杂症,在2022年被聘为双龙镇养牛专业技术指导员,主要为各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养牛产业和群众养牛提供技术指导,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科学养牛的信心。”双龙镇党委委员、组织委员马彭宁介绍,目前双龙镇牛存栏18000头,培育了100头牛以上的合作社5个,产值超过了1.35亿元,为该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红梅

编辑 李坚

二审 孙蕙

三审 杨惠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

观点